今年一月初,喜茶、奈雪的茶等高端茶饮品牌先后降价,降价幅度在1-5元不等。有消息称,高端茶饮品牌迫于业绩增长压力,准备开始进攻下沉市场了。
2月中旬,一些消费者发现,星巴克竟然悄悄涨价了,其部分咖啡饮品售价上调了1-2元;此外,瑞幸和Tims咖啡也在近期上调了部分产品价格。
咖啡和新茶饮市场近期动作如此频繁,说明了哪些问题?又发出了怎样的信号?、
“不务正业”?中国邮政开咖啡店了
今年情人节,一家“邮局咖啡”在厦门开业。2月17日,#全国第一家邮局咖啡店正式营业#登上了热搜,阅读次数当天就突破3800万次。邮局咖啡品牌的联合创始人董可欣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希望能通过邮局咖啡,在咖啡市场创立一个属于中国的咖啡品牌。”
据悉,邮局咖啡由“中国邮政”与“中域咖烨”共同打造。邮局咖啡走的是精品咖啡路线,店内选用的咖啡豆皆产自中国云南。根据邮局咖啡的官方公众号透露的消息,2022年,邮局咖啡将陆续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二线城市铺设门店。
图片源自咖啡邮局官方微博
董先生透露,邮局咖啡的热度远超他和团队预期,最高出杯量超500杯,顾客点单后,平均要等待2个小时才能拿到产品。开业当天推出3种充值卡(999元、520元、214元,金额不同折扣不同),开业一周就售出了100多张。
新开的“邮局咖啡”店铺内,除了咖啡饮品服务,还保留了邮局的快递代收服务。邮局咖啡的店员既要负责邮政和代缴费业务,又要兼任咖啡师和服务员。
邮局咖啡的走红,成为开年饮品业的热门话题。然而,邮局咖啡真的能成功塑造一个中国的咖啡品牌吗?瑞幸在前,邮局咖啡的商业模式能走通吗?这些问题都需要时间来一一验证。
星巴克迎来“中年危机”,瑞幸借“顶流”起飞
2月初,星巴克公布了2022财年第一财季业绩。财报显示,星巴克美国外全球市场同店销售额不仅下滑3%,作为其第二大市场的中国市场同店销售额更是下降14%。这已是星巴克连续第二个季度下滑。
提起咖啡,星巴克仍然是行业标杆,但其“中年危机”早在几年前就已初见端倪。从2017年开始,星巴克的营收就一直处于萎缩状态。2018年第二季度,星巴克中国市场业绩首次下滑,打破了其连续保持9年业绩正增长的神话。
星巴克中国市场,是星巴克在全球的第二大市场。星巴克方表示,新冠疫情的蔓延,导致国际旅行量减少和写字楼客流量低拖累了星巴克在中国的同店销售。
图片源自星巴克官网
提起星巴克必然会想到瑞幸。相比星巴克,瑞幸的步调不仅没有放缓,甚至还在加快。
在去年财务造假风波过后,瑞幸开始更加专注其咖啡产品本身。依靠生椰拿铁、丝绒拿铁等产品重新打开市场,接受消费者的检验。
瑞幸在2021年实现了扭亏为盈,上半年收入同比增长106%,而去年三季度的数据显示,其自营门店同店销售额增长75.8%,联营门店较去年同期增长355%,达到4.161亿元。
在社媒营销上,瑞幸也非常注重流量和话题的打造。去年9月,瑞幸咖啡签约了自由式滑雪世界冠军谷爱凌为品牌代言人。冬奥会前,瑞幸在门店设立谷爱凌人形立牌,并在北京推出了两家谷爱凌快闪主题店。
图片源自瑞幸咖啡APP
2月8日,谷爱凌在北京冬奥会自由式滑雪女子大跳台决赛摘下中国第三金,瑞幸第一时间发布微博祝贺谷爱凌夺金,随后马上推出了4.8折的活动,并且第一时间将小程序中的“谷爱凌推荐”菜单栏加上了“夺冠”字样。这波营销也为瑞幸赢得了不错的市场反应,在不少社交平台上,不乏有人分享自己get的“谷爱凌同款咖啡”。凭借这次极具预见性地“押宝”和营销,让瑞幸在2022年开了个好头。
裁员降价,高端新茶饮不再“高贵”
2月24日,喜茶通过其官方公众账号HEYTEA喜茶公布了一个“事实”、一个“决定”:“目前喜茶标准茶饮菜单上再也没有3字开头的饮品了”、“喜茶今年内将不再推出29元及以上的饮品”。
图片源自喜茶公众号
此次降价不禁让人联想到此前喜茶并不乐观的营收数据。数据显示,从2021年7月起,喜茶在全国范围内的坪效与店均收入开始下滑。2021年10月,喜茶门店店均收入与销售坪效环比同年7月分别下滑了19%和18%;与去年同期相比,下滑了35%、32%。
还有今年年初传来喜茶大规模裁员的消息,预计裁员将涉及30%的员工。有业内人士分析,此次内部人员调整,或是为了缩减人力成本,以弥补扩店之后利润下滑的账面,为上市前的财报数据做准备。
业绩不做好的情况下,喜茶的上市之路能顺利吗?
已经上市的奈雪的茶,日子并不比喜茶更好过。
2022年2月8日,奈雪的茶在港交所发布补充公告。奈雪的茶预计2021年全年收入约42.8至43.2亿元,经调整净亏损约为1.35亿元-1.65亿元,这是在前一年刚刚盈利的基础上,奈雪的茶迎来的第一个年度净亏损。
图片源自奈雪的茶官网
蜜雪冰城的爆火,让持续亏损的两大品牌看了无不为之心动。然而双方此前针对下沉市场的子品牌探索,却都不尽如人意。显然,别人的成功一时半会儿无法复制。
结语
咖啡和茶饮,一直走在新消费的前端,近两年却因为过度内卷、缺少差异化优势,最后变成了比拼资本能力的竞争。
经过几年的发展,茶饮赛道已经趋于饱和。创业者如果想打破当前的内卷,在行业里找到新的机会,不乏在细分赛道和产品创新上多下功夫。咖啡领域相对来说还有机会,业内人士指出,未来低线城市还有渗透的潜力。
待新消费降温,市场回归冷静,留下来的品牌方能笑到最后。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