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315,康师傅把热度拉到了最高。
因为被曝光酸菜鱼地被工人拿脚踩,扔烟头,随即换来的是全网谩骂和集体抗议退货。
3月19日,拼多多也上了热搜,甚至引来网友抗议:“今年上315的应该是拼多多”。
起因是一位主播在直播间动员六万人(后澄清是数千人)参与拼多多砍一刀,结果两小时内也砍不下一部手机。
甚至有网友调侃,“你要给李云龙两万人,他都敢打太原了。”
“全网等拼多多一个回应”,占了当天微博热搜第一名。
昨天下午,拼多多对该事件进行了回应,伯虎财经梳理了下,大意是这位主播最后砍刀成功了,收到了手机,当时直播并没有几万名观众参与砍价。
声明一出,网友们并不买单。其中,热评第一的是“拼多多这是发现事情闹大了,当晚给主播发了个券,然后说没砍成不实?”
拼多多砍价活动屡次被吐槽已经不是第一回,在黑猫投诉上搜索“拼多多 虚假宣传”就出现42352条投诉。
但为什么这次全网都在谴责拼多多?拼多多的砍价模式,失灵了?
1
众矢之的
提到拼多多,就让人联想到张家辉那句让人哭笑不得的话:“是兄弟,就来砍我”。
这是他代言一款游戏的宣传语,却成了每一个拼多多砍价人的口头禅。
多年未联系的同学,多年未沟通过的远房亲戚,多年未见面的前男友前女友,突然收到你的消息。
不是借钱,不是结婚发请帖,不是孩子满月,不是联络感情,不是安利,不是微商,仅仅只是让你帮忙砍一刀。
甚至你都觉得自己错怪拼多多了,它的目的只是为了让大家维护好友的感情。
2015年4月,这家不起眼的公司,仅用了3年时间用户就突破了3亿,而到了2021年三季度,年活跃买家达到了8.67亿,几乎将中国的网民都囊括在里面。
阿里曾后悔当时自己因为没有看懂这家公司导致被追赶上;京东曾懊恼坐拥腾讯流量却没有利用起来,导致被拼多多捷足先登,借助微信社交关系快速崛起。
电商巨头都在研究这家公司如何快速崛起,为了和拼多多短兵相接,阿里推出淘特、聚划算,京东推出京喜,下沉市场挤满了巨头。
然而,成也砍价,败也砍价。
拼多多的厉害之处在于它通过拼团模式低成本获取用户,社交分享机制匹配需求提升转化率,这可以说是天才营销模式。
早期,有人确实通过“砍一刀”最后砍价成功。“以前拼多多刚出来那会儿薅羊毛难度不算很大,当时页面会直接显示剩余具体金额,哪怕最后几刀,只要是新用户都是能砍0.5元左右。”
用户邓超向伯虎财经感慨,如今拼多多慢慢回归正常电商平台的角色,砍价几乎很难成功。“现在从最后10元左右开始,全是1分2分。”
这次事件的博主“超级小桀”也表示,直播间砍了2个多小时后,页面显示砍价进度达到99.98%,离成功很接近了,但依旧没能砍下手机。
(该主播直播砍价中,图源:网络)
直播过程中,他将砍价链接发到了20多个QQ群中,群里共计3万多粉丝。(实际参与砍价人数预计数千人)。
在这里,伯虎财经发现有2个有意思的点:
1.拼多多曾对外表示砍价百分比后有6位小数点,但小桀发现只砍到了小数点后5位就砍不动了。
今年年初,拼多多在被一位上海律师告欺诈后,就做出过官方回应。表示过页面上显示的百分比数量有限,他们省略了百分比后的6位小数点。
这也意味着即便你拉了几千人砍价,也达不到砍价的6位小数点。另外一个,小桀在个人微博上表示网上有人说砍到小数点后6位都没有成功,那么是否存在虚假宣传行为?
2.不仅有小数点限制,而且参与人数也会有限制。
在这次直播砍价过程中,一度出现了砍价二维码链接失效的情况。小桀过程中也致电过拼多多客服,客服给出的回应是:
①砍价邀请的好友存在随机有效的情况,即便你邀请了100个好友但可能也只有50或者80人在用;
②大量粉丝突然涌入会被系统认定为恶意刷量行为,所以部分砍价显示失效。
这么说,如果你想砍下一部手机那简直是不可能。首先,人数有限制。其次,小数点就有6位,砍价成功比登天还难。
这个骚操作,引来的是网友的吐槽:“恶意刷量是什么意思?怎么定义,别人朋友多,多点了不行么,照它这意思,地球人就别想砍成功呗。”
暂且不说是不是虚假宣传,但从玩法上看,不得不让人怀疑拼多多的规则制定,在算法如此精细、参与人数有限的情况下有多少人能砍价成功?
本以为事情到这里就结束了,但反转来了。或许,拼多多也意识到自己要摊上大事了。在主播小桀下播两个多小时后,他突然领到了平台的无门槛券,成功拿到了手机。
这也是,拼多多在回应声明里坚持对方成功砍到手机的说法。
不过,小桀并没有承认这个说法,“拼多多说我活动是砍单成功的,在当天直播中我并没有成功。在我2点40分下直播后一直到晚上11点这段时间我并没有打开拼多多的APP进行任何的操作,所以我不知道我是如何‘成功’的。”
如今,拼多多还没有回应小桀这一说法。这个操作,显然很难说服众人。
“人少了砍不成,人多了封链接,属实玩不起。”有网友评价。
那么,问题来了,拼多多这个操作究竟算不算虚假宣传?
2
算不算虚假宣传?
在网上搜索“拼多多 虚假宣传”会出现很多案例。但是搜集被罚,却找不到任何相关报道。
而在天眼查APP上查看,伯虎财经发现拼多多在2017-2019年期间曾被处罚过3次,累计罚款4万元。
这3次罚款,都与“假货”有关。其中包括拼多多对商家假货的包庇,及处理交易纠纷上的不合理性。
在发生交易纠纷时,买家需要提供身份证等敏感信息才能获取商家工商信息,这也被不少消费者投诉其严重违反《网络交易管理办法》。
“假货”曾经一度困扰拼多多,为了摆脱这个标签,拼多多曾经在2018年开始“假一罚十”的大型整治活动,有商家鸭蛋22元一份因为被消费者投诉被罚款9万元,但对于“假货”认定及处理规则,平台商家并不满意。
2018年6月20日,不少商家还在拼多多公司门口拉起了横幅:“拼多多非法侵占商家货款,还我血汗钱!”
关于罚款的走向也有人怀疑,当时拼多多CEO黄峥(现已退休)还向媒体表示,“拼多多所有的罚款,都是赔付给消费者的,拼多多不能从中牟利。”
但多位受罚商家却透露,拼多多表示的十倍赔付,只有十分之一到了受害的消费者手里,且并不是现金返还,而是以等量优惠券的形式随机下发。
2019年后,网络上已经看不到拼多多任何的罚款消息。但关于拼多多“虚假宣传”的消息却不绝于耳。
去年,一位上海律师还以一纸文书把拼多多告上法庭,原因是涉嫌欺诈。这位律师当时表示:
“自从4月份我起诉拼多多的案件引起舆论关注以来,到现在短短3个月的时间,我已经被人向4个不同的主管机关投诉了4次。
今年6月是拼多多亲自下场向两个主管机关对我进行了2次实名投诉。我从事法律工作已经6年了,这6年我也做了上千个案件,代理了无数的原告和被告,但在此之前我没有被任何一方投诉过哪怕一次。
我怎么也想不到,我会因为一件我作为个人消费者维权的案子,被人投诉整整4次。”
由于该律师邀请了多人砍价,但平台一直省略显示为99.1%,仍差0.9%。他心生疑惑,接连点击了其他砍价产品,发现自己“次次砍价第一名”,但就是一直未成功。
拼多多公司法务部高级总监唐江荣当时在个人微博有相关回应,正在进行的“砍价免费拿”活动共有1200余款商品参与,已免费送出709万余件。
按照拼多多的说法,砍价成功免费拿到商品是真的。
但为什么这位律师砍价失败?拼多多给出的回应是因为部分免费砍的产品金额较大,小部分用户砍的量不足以改变百分比,但百分比不是没有变,后面没显示出来的小数点有改变的。
按照这个说法,如果这个律师要砍掉这些商品,估计要拉拢全上海的人,也未必会成功。
难道就没有人砍价成功过?
伯虎财经在知乎上搜索,发现上面就有不少人分享如何在拼多多上砍价成功的方法。
其中,一位知乎网友就分享了自己的经验,他表示大部分人依靠已有熟人人脉,其实是可以砍到只剩下 0.1% 。那么0.1%到底是多少呢,这取决于你商品的价值,如果是500元的商品,那就是0.5元。
而这0.5元要砍多少刀呢,这个阶段每刀基本上只有0.01元,也就是至少要50刀。
熟人没了,那这50刀从哪里来?加入砍刀群。但这位网友也表示,这种砍刀群风险比较大,没有保障。因为你不知道屏幕对面的人到底是骗子还是真的有实力。
也就是说,砍价活动确实存在,但成功率并不高。
因为“砍价不成功”投诉拼多多的人不在少数,去年12月,前面提到的这位上海律师就和拼多多对簿公堂,今年1月他还在知乎上更新了一则消息:
“一个睿智的公司,现在在连夜开会,想着如何用更激烈的打击手段去对付我,让我闭嘴。 ”
面对用户质疑,拼多多的处理方式显然让人不满意。于是,站出来的人越来越多。
“6万人砍价不成功”事件发生后,有网友就犀利点评:“拼多多的公关就和统一的公关一样差劲。完全可以说是因为系统机制原因,然后再认个错,整改一下就完事了呗。”
高傲的拼多多,似乎低不下头。
3
根源
2021年12月,盲盒巨头泡泡玛特因为长袜盲盒涉嫌虚假宣传,被罚20万元。
同月,喜茶因为涉嫌“利用广告对商品或服务作虚假宣传,欺骗和误导消费者”,被罚45万元。
那么,拼多多的“砍价活动”属于哪一类?
你说它没有,确实有人成功了。你说它有,但全国网友都在控诉。
去年,盲盒风一时盛起。从最初的玩具,到餐饮、美妆、文具、图书等商品的销售都掀起了“盲盒风”。
当时,中消协就发言,“盲盒热潮”中的问题不容忽视:
通过打造“系列”概念,并设置一个最难获得的“隐藏款”进行饥饿营销,而抽中概率极低。商家应该适度营销,不可进行消费误导。
拼多多以社交电商的定位从众多电商企业中杀出,靠着拼团砍价活动快速扩大用户规模。
但如果单独看拼多多这个App,你就会发现,它的月活用户虽然保持增长,增速却在不断走低。
2020年,就是一个分水岭。
比如,2019年二季度拼多多App的新增月活用户为7630万,三季度新增6360万,四季度新增5190万。到了2020年一季度仅增长590万,不及此前的十分之一,堪称断崖式下跌。
这几组数字的对比凸显了一个尖锐的问题:在拼多多的疯狂补贴下,消费者越来越倾向于直接通过微信下单。微信为拼多多带来大量订单的同时,沉淀到拼多多App上的活跃用户反而越来越少。
这表明:微信的流量可以带来交易,却越来越难达成转化——拉新容易、留存困难。
拼多多给出的解决方案是:
“我们不仅要获取新用户,还要巩固老用户,现有的用户如果信任我们,就会把拼多多推荐给更多人。” 、“所以我们会进一步补贴我们的用户。”
但用户的反馈是,补贴越来越少。最后发现,“为了那100块失去了多少朋友。”
某种程度上来看,这是反人类的社交营销方式。此外,拼多多的焦虑还在于它和腾讯关系的微妙。
拼多多高速增长的GMV,主要来自于微信这个母体的社交裂变,而非其自身的内涵式增长。
但如今,腾讯也在自有生态下布局电商,比如前段时间伯虎财经提到的“鹅享团”。拼多多始终是腾讯的“干儿子”,而不是“亲儿子”,这样的关系又能维持多久?打个问号。
再一个,社交电商这一模式早年就屡被诟病。这也导致,拼多多成了每年315的“隐形主角”,备受争议。
2017年,云集微店就因传销被罚958万元;
2019年3月,花生日记因涉嫌传销,被广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责令改正,累计罚没7456万元;
2019年9月,未来集市因涉嫌传销13个银行账户被冻结;
2019年11月,环球捕手被传跑路,财务总监转移公司资产共计2.6亿多元,用于个人赌博……
贝店于去年8月传出“爆雷”,阿里淘小铺、京东东小店、腾讯小鹅拼拼、小米有品有鱼也因业务策略调整相继进行关闭。
究竟,拼多多这一拼购模式算不算传销?如今未有定论,但不断试探人性的背后拼多多无疑丢掉的是口碑。
回顾拼多多这些年,不断在下沉市场鼓捣,农业变革更成了它的战略方向。但比起它的农业战略,屡屡上热搜的依旧是拼多多多年来未解决的问题:假货问题、虚假宣传问题。
在不断狂奔的路上,或许拼多多更应该回头看看,如何爱惜羽毛,把用户留住。
关键词: 社交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