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岁财务自由,营销之王“卡”在风口里

2023-06-08 15:41:34

来源:创投视界

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翘起整个地球。”

这句话投射到创业场,小米用行动试图证明,“给我一部手机,我可以翘起整个物联网生态。”


【资料图】

作为一家由手机“发家”的企业,小米如今有的产品阵列已远不止通信设备,而是以手机为支点,朝着新时代“百货大楼”的方向狂奔。

智能数码、厨房电器、日用百货……样样皆有,造芯、造车、造AI大模型,一个不落。小米貌似在多栖发力、全军出击,而领军者雷军作为“营销之王”也和风口深度捆绑。

手机到百货的蜕变

37岁那年,带领金山完成IPO后,雷军就实现了普通人梦寐以求的财务自由。

与大众“打工人”幻想中的一样,拥有足够底气的雷军,2007年结束打工,辞去金山CEO职务,开启时间自由的养老生活和不断买买买的投资理财模式。

打工时的梦想是“葛优躺”,空虚时的理想是实现社会价值。

“半退休”的三四年给了雷军足够休养生息的时间,却也重燃其实现社会价值的欲望。

2010年,想通过技术影响全世界的雷军,联合原金山的同事、谷歌中国任职的好友、北京科大的高级工程师等六人,成立小米。

“线上销售、口碑传播、饥饿营销”是当时这个互联网出身的创业者为小米量身定制的营销模式,在那个普遍采用门店直售模式的时代,定位“低价、超高性价比”的小米1,凭借裂变式的互联网口碑传播和想买也不一定能买到的稀缺性一战成名。

2014年,45岁的雷军率领创办仅四年的小米手机以6490万台出货量位列中国第一,同期华为的市场份额仅为9.8%,位列第四。

也是这一年,拥有知名度和流量,发散思维的雷军有了新的营销策略——以智能手机为支点,撬动一整个“物联网”的想法,也就此为小米打通了一条通往最大消费物联网平台的道路。

很快,小米在众多的智能家居公司中,选择一些调性适合的中小公司,纳入小米生态链,进行投资入股,在保留企业的决策权以及独立性的基础上,倾斜小米公司的资源,扶持其发展。

当小米与合作商打得火热时,在通信设备上“死磕”的华为,以自主研发的中国 “芯”、“中华有为,国之荣耀”的“爱国”口号迅速占领消费者心智。

在那个传统文化“复苏”的时期,购买华为的产品与其说购买的是一部手机,不如说是为“国产芯”输出的一份爱国力量。

同时,面对同样主打性价比的华为子品牌荣耀的“降维”打击,小米做出的回应是,在“周边”市场上奋力远行。

2019年初,雷军宣布全面All in IoT,未来五年持续投入高达100亿,抓住人工智能、物联网时代的新风口,“手机+AIOT”上升为公司核心战略。

如今,通过检索小米进入官方旗舰店,你会发现小米的品类之广泛、涵盖内容之丰富超乎你的想象,旅行箱、儿童滑板车、积木、净水机、空气炸锅……这些和通信设备风马牛不相及的家居产品,悄悄地挂在商店的“橱窗柜”里。

从手机到百货,小米已经从初期的手机商转变为披着“制造业外衣”的互联网生态企业。

依靠极高性价比的手机抓取流量,小米一步步对外投资扩张品类,形成IoT生态,向粉丝提供电视、手环、插座、笔记本、家电等硬件产品,基本的商业模式类似“流量-平台-变现”。

2022年小米IoT与生活消费产品收入798亿元,拥有5件及以上连接至AIoT平台的设备(不包括智能手机、平板及笔记本电脑)用户数同比增长32.5%至1160万。

“基点”的沦陷

“站在风口上,猪都会飞”,小米创始人雷军的这句名言曾被无数创业者奉为经典。

但如果风停了,飞起来的猪会怎么样,雷军没说,不过小米正亲身书写后半句。

作为物联网的支点,手机业务依然是小米的基本盘。

今年一季度,智能手机、IoT和互联网服务的收入在小米整体营收的占比分别为58.8%、28.3%和11.8%。

可从2023年一季度来看,手机行情惨不忍睹。

疫情期间,大家总是期待封控放开后迎来经济的复苏。可真的放开之后,你我发现“报复性消费”的场景并未上演,疫情遗留下的不仅仅是生理的病痛,还有心态的转变,不管个人还是企业都不再一味对经济乐观,而是变得犹疑彷徨。

某某企业大裁员,在疫情前很少看到的这类报道,如今却时常登上热搜。扛着房贷、车贷的打工人,看着企业的降本增效,面对不安稳的未来,也不得不继续拴住钱袋子,对手机需求也一降再降。

Canalys日前发布调查报告,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已经历连续五个季度下滑,今年一季度同比下滑13%,跌至2.7亿部。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智能手机市场,景气度却达到十年内最低。2023年第一季度中国大陆智能手机市场出货同比下滑11%,跌至6760万台,是自2013年以来最低的第一季度。

头部厂商仅有苹果的出货量实现了正增长,但仅有3%,而三星、小米、OPPO、vivo不同程度下降,小米更是跑输“大盘”。

具体到销量上,今年一季度,小米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为3040万台,相比去年同期的3850万台,同比减少21.1%,也就是说小米手机出货量同比减少了超过800万台,是全球前五名中份额同比下降幅度最大的厂商。

伴随手机“支点”的沦陷,与其他厂商拉开“差异化”的小米IoT业务也陷入颓势。

2023年第一季度,智能硬件、互联网服务这两个板块的收入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同比跌幅分别为13.6%和1.2%。

烧钱的新业务

旧的风口过去,就要寻找新的风口,大概是身为投资人的雷军寻找的新出路。

今年2月,小米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雷军在投资者日会上表示,自己1/2时间精力都在小米汽车上,“想要成为伟大的公司,一定得跟着风走。此时此刻,风口在智能电动汽车。”

从2022、2023年财报上的数据来看,小米目前在造车领域的研发投入已接近50亿元,汽车业务研发团队规模达2300人。另据媒体报道,小米还耗资20亿元对汽车工业的上下游企业进行并购或者投资。

小米需要重金投入的“风口”还不仅仅是造车。

在本月OPPO宣布终止其芯片公司哲库的业务之时,小米集团总裁卢伟冰表示,会遵循芯片行业发展规律,坚定不移长期投入,做长期奋斗10年、20年的准备。

与此同时,在手机厂商将AI大模型视为新的差异化竞争手段之时,小米也宣布于4月正式组建AI实验室大模型团队,目前AI领域相关人员超1200人。

在业内看来,虽然小米有丰富的AIoT应用场景,与大模型结合将进一步增强智能家居的交互性,不过AI产业仍未能突破大模型训练和推理成本高居不下这一瓶颈。

有机构曾估算,GPT-3训练一次的成本约为140万美元,对于一些更大型的语言模型来说,训练成本介于200万美元至1200万美元之间。若将ChatGPT部署到搜索中,服务器和网络的总成本仅资本支出一项就将超过1000亿美元。

虽然“自研+投资”双头并进的发展方式是惯用的套路,小米也可能通过投资外部项目,布局大模型赛道,但同时对造芯、造车、造AI大模型三大业务的探索,不免引起市场对其 “负重”以及能否赶得上“风”的担忧。

但不管小米寻找新“支点”的结局如何,其不断被验证的新型商业模式,也给市场提供更多可能。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