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热闻】从消费心理看联名狂热:戏剧化、符号消费和错失恐惧症

2022-07-28 17:54:46

来源:公众号深响

联名不是什么新鲜的营销玩法,但却屡次超乎想象。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今年,肯德基与泡泡玛特的盲盒遭疯抢,而后与宝可梦联名的可达鸭玩具被炒至上千元,喜茶与藤原浩联名的“黑TEA”系列在朋友圈刷屏,联名愈演愈烈,出圈产品一个比一个火爆。

抓住人类的猎奇本能

《消费行为学》中曾提出:“出人意料、不平常的刺激物更容易吸引大众关注,这是基于人类好奇心的本能。”

而站在消费者立场上,如今的好奇心已是越来越难被激发,或者说被激发后消费者只会简单了解而不会为此付出过多时间。因此对品牌而言,简单做到“新奇有趣”已经不够用,得用更加反常态、更能够产生矛盾争议、绝对“人无我有”的创新。

如今做联名就是如此。

首先,品牌做联名都会推出一款或多款能够引发猎奇心理的“新产品”。

其次,联名的主体们越是跨界,就越能体现品牌“新奇会玩”的形象。

此时做联名已经不为销量,更像是作为一次营销事件,只为抓住大众眼球并成为其社交时的热议主题。

例如此前茶百道与黄天鹅联名的“生鸡蛋茶饮”就引发了广泛关注,“茶饮+生鸡蛋”的神奇搭配引来不少网友的议论。

打造人人皆爱看“戏剧”

没有人不爱看戏。悬念、冲突、曲折和颠覆,都是戏剧引人入胜的关键要素。

“戏剧化”也是种常见的营销玩法。

以戏剧化营销的逻辑来看联名这种营销玩法,同样也是相当契合。

一方面,联名款产品本身就被赋予了戏剧性。即便没有太多故事,只要是跨界组合足够新奇、意想不到,这就变成了一种戏剧性的演绎和呈现。

回想这些年来极为火爆的联名,其实都颇具戏剧性。

2019年,优衣库联名kaws的T恤在线下店遭疯抢的视频在网络上广为传播。

今年年初,肯德基联名泡泡玛特推出了一款可以获得盲盒的套餐,率先买到的人在社交平台上晒着“战绩”,“代吃”业务被催生出来,有人一次性花费上万元买套餐也成为热门话题。

只要联名能够成为戏剧化的热门事件,自然而然就会反复、高频、加速触达消费者,进而也就可以引发大众的趋同性消费。

限时限量的饥饿营销

必须要强调的是,身为消费者的你我会很快关注联名并加入到争抢产品行列中,很大一部分原因也在于联名限时且限量的特点。

做联名本就只是一次营销活动,只有几个月的活动时限;在活动中,联名款的产品又大多是限量发售,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让联名款有了“绝版”的味道。

不用太多解释就能看出,品牌联名基本上都是叠加上了“饥饿营销”的这种玩法。

在联名上线前,品牌开始着力造势,捕捉消费者的眼球,让人心生期待;联名款产品上市之后,明确控制发售量,很快便能够产生供不应求的现象,争抢也就随之开始。

而因为联名款产品本就是独创的,具有不可替代性,采用饥饿营销玩法其效果往往就非常突出。

符号消费,寻求认同

事实上,人们对于获得群体中交流谈资的需求,其实也是为了在群体中获得的一种认同感。

消费者抛弃了商品的实用价值,竭力追求物的消费所带来的身份认同和彰显社会等级的快感,而且商品的符号价值必须借助传播过程才能得以形成。

这种心理在奢侈品消费中颇为明显,同样在对联名的追捧上亦是。

其中一类消费者是想要通过联名,来获得其所在兴趣圈层的认同。

另一类消费者则是对潮流、奢侈品背后社会地位充满向往。

事实上,无论是如何推广产品、如何提升销量,各类营销玩法和套路的底层逻辑,始终是依据消费者行为和心理来设计和调整,联名如此,其他营销玩法也是如此。特别当下正是一个用户为核心的时代,影响消费者心智是营销行动的核心,对消费者心理的把握和迎合更应是品牌的基本能力。

从这一角度来看,联名走红出圈才是正常现象,如果联名只顾数量却总是反响平平,品牌们才更应该去思考这一营销玩法的有效性。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