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亿人在线失眠,“助眠”衍生品漫天飞舞,有人靠哄睡月入过万,有人卖“小药丸”一夜暴富,有人举起“催眠”大旗被投资人竞相追逐……
当“睡不着觉”成为一种全民痛点,商家和创业者紧紧锁定失眠人群,在他们眼中,“暗夜中的痛苦”打开的是一条千亿规模的致富通道。
前有虚拟恋人月入过万,今有在线哄睡师不遑多让,年轻人的需求仿佛多样又好赚。
(相关资料图)
中国睡眠研究会的数据表明,2021年,超过3亿中国人存在睡眠障碍,其中年轻人是绝对的主力军,尤以“90后”居多。
好像就是在一夜之间,受睡眠问题困扰的人群数量就出现激增,“睡觉”这件本来很容易的事情突然就变得没那么简单,但这个看似突兀的转变却没引发大家太多的惊讶,大概还是因为每个人都是明白这“生活的苦”。
95后的付弈梵是一名话剧演员,在大城市摸爬滚打、在舞台上演绎别人人生的他,走出追光要面对的是真实人生的压力,两年前,他开始“丢失”睡眠。
付弈梵当然不是这时代的孤例。
社畜、打工人,这些新词的出现已经完成了对当代年轻人生活状态的一种侧写——工作量不断攀升、工作强度却有增无减,相较于10年前,现在的人均入睡时长减少了近1.5个小时,再加之通勤时间的增加、娱乐时间的减少,作息不规律更是成为常态。
这样看,拥有正常和规律的睡眠反而才是一种奢望。
在群体性睡不着的痛点面前,睡眠经济出现跃进式发展,五花八门的产品和服务涌进市场当中。
在淘宝发布的2020年度十大冷门新职业中,哄睡师一职名列其中。
这是一个“贩卖晚安”的职业,当失眠蔓延到城市的各个角落,“哄睡师”通过聊天、念电台、互听呼吸声等方式,帮失眠者平复心情、疏解压力,逐渐进入睡眠状态。
但这个冷门职业,却赚得不少。
据有关数据显示,各平台提供语音“哄睡”服务的价格差距不小,普通“哄睡师”每小时收费约50元,而“首席”则高达300元,倘若“助眠”的效果佳,用户可以选择“包月”服务,“首席哄睡师”的“包月”费用甚至可以高达两、三万元。
有部分APP内置了“哄睡师”的业务,可供失眠的用户在线选择服务的“哄睡师”。而在喜马拉雅、蜻蜓等播客平台,也都将助眠内容专区显示在了主页显眼的位置上。
想睡觉的刚需,为整个产业带来实打实的掘金基础,毕竟只要你能把消费者“整睡着”,那产品与服务的粘性就非一般创业项目可以比拟。
别人的产品与服务或许只是为生活调味,而睡眠经济内的产品和服务或许真的“救命”。
所以在这个产业领域内,我们很快就看到,在细分的“哄睡”赛道之外,香薰精油、褪黑素、蒸汽眼罩、降噪耳塞、助眠枕、睡眠监测app……各类相同又不同的创业项目纷至沓来。
投融界消费生活领域的融资分析师多次强调“睡眠赛道”是一个真正的蓝海市场,不仅在于它的高速发展、巨大的市场容量、每一条细分赛道都有可待挖掘的机遇,更在于当前市场上的产品与消费者需求的矛盾,以及这是一个可催生高利润的创业高地。
有数据显示,今年,中国睡眠产业的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4000多亿元人民币,并有望在2030年突破万亿。
但对于这样一个大的蓝海市场来说,真正的技术硬核玩家寥寥无几,整个睡眠行业,助眠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价格昂贵又无法解决消费者真正的痛点,大量涌现的创业者队伍中,也不乏投机者、灰产会利用失眠群体的焦虑情绪,进行疯狂收割。
有媒体表示,如果要问睡眠经济里面到底包含了多少的“智商税”?或许只有商家才知道了。
以呼声最高的褪黑素为例,近年其产品销量的同比增长超过50%,90后消费褪黑素产品占比达到85%,在睡眠经济众产品中风头一时无两。但是大部分产品的褪黑素含量远超生理需求剂量,长期服用会影响体内激素分泌,加重肝肾负担,甚至导致不孕不育。
针对目前行业的发展特性,专家提出,围绕辅助睡眠与促进睡眠的消费仍未出现头部品牌或企业,整个市场仍处于较为分散的状态。对创业者来说,从单一品类出发,仍有切入的机会。
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在产业初兴的乱局中有更多破局的机会存在。
这一点,在投融界为睡眠产业相关创业者提供的创业服务中得到应证——多家专业从事生命健康与睡眠科技创新研发和推广的高新技术型企业在资金资源的获取上,较之其他产业创业者确实更具优势。
从大的创投市场上看,与睡眠经济相关的包括助眠 APP、医疗咨询服务、睡眠分析服务、家居家纺(含智能家居)、智能硬件、智能穿戴设备等细分赛道上,均有优质企业或项目得到投资人青睐。
相关投资机构负责人也表示,投资人当然会期待更加跨时代的产品,但在真正创新的时候,做阶段性的创新,解决不同的问题,可以为未来实现跨越式提升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