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2月,减刑假释出狱的黄光裕,在国美农历新年后的第一个工作日,就召集公司的全部高管,开了一场“宣誓会”,会议的核心只有一个——用未来18个月的时间,使企业恢复原有的市场地位。
(资料图)
那时,坊间流传的都是与黄光裕有关的传说和对他“归来”后续写传奇的翘首以待。
2022年12月,“18月重生之约”逾期100余天后,近百名国美员工聚集在北京鹏润大夏36层的国美总部维权讨薪,黄光裕被围堵,期间爆发言语与肢体冲突,国美副总裁魏秋立回应:“公司经营上出现了问题,没有现金流可以给大家发工资了。”
此时,黄光裕又重新披挂上“罪人”、“骗子”的标签,成为一个疯狂套现、有预谋跑路的末路野心家。
从曾经家电连锁行业当之无愧的巨无霸,到如今随时会沉没的一叶孤舟,黄光裕和他的国美看来是坐不上去往新世界的“方舟”了。
没学历、没背景,草根创业年入2亿
1987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过神州大地已有数年,初中没毕业、年仅18岁的黄光裕和他哥哥,在北京珠市口东大街上盘下了一家百来平米挂着“国美”招牌的服装店。
最初,这平平无奇的街边小店采取了“保守”的经营策略,并没有彻底放弃卖服装类产品,而是以一半柜台卖服装,一半柜台卖电器的方式继续运营。
在那个时代,彩电、冰箱、洗衣机等从国外引进的电器设备,不仅是人们享受新生活的家居产品,更是需要花“大价钱”购买的“奢侈品”。
相对于大型国营店里的高昂价格,“薄利多销”的黄氏电器获得了刚刚小有积蓄的消费者追捧。于是,兄弟两人顺势把“国美”服装店的招牌换成了“国美电器店”,专一经营电器类产品。
然而好景不长,在中国经济在改革过程中在90年代步入第一个“低潮期”时,国美也同步陷入了第一次危机,不仅销量下滑,而且很多货品被当成“走私品”惨遭没收。
意识到原有采购模式存在弊端的黄氏兄弟,很快完成了从“中间商”到直接从电器厂家拿货的转变。凭借“低价高品质”的电器,短短几天时间内,黄光裕就拿下了100多万的订单。
尚待开发的蓝海市场、去掉中间商赚差价的创新模式,国美的发展虽不是毫无坎坷,但也算顺风顺水。
1992年,企业的年销售额接近两亿,牢牢地在北京站稳了脚跟。
次年,黄氏兄弟将旗下的亚华电器、国豪电器、恒基电器等门店统一命名为“国美电器”,形成中国早期家电连锁的雏形。
同时,黄氏兄弟分家,国美在这个年仅24岁的年轻人带领下,开启了黄光裕时代。
诸侯混战,“野蛮人”横扫全国
如果说最初的“薄利多销”只是扩大销量的运营策略,那将后期“低价”运用到极致的“价格战”就是黄光裕手中大杀四方的利器。
1999年,国美从北京走向全国,之后迅速增长至在全国88个城市,2004年底,国美电器遍布中国大陆、香港及东南亚区主要城市,拥有30个多个分公司。
当时的中国家电市场,可谓诸侯混战、群雄争霸。在北京,除了国美电器,还有大中电器;在南京,有苏宁电器、五星电器和金太阳;在上海,有永乐电器;在济南,有三联商社。各个地区的家电企业山头林立,各自为战。
为了挤走原有经销商,快速“圈地”,国美每到一个地方开店,必定不惜血本,大打价格战——先用低价冲击市场、挤走所有小经销商,取得垄断地位后,再倒逼厂商降低价格,从而榨取最多的利润。
据相关资料的数据,2001年,国美杀入沈阳市场,靠低价多卖,一天一家店就卖了420万元;2003年,进军广州深圳,一年之内“整垮”了300多家零售商。
低价倾销,闪电战加持,所到之处,一扫而空。
对竞争对手犹如秋风扫落叶,对上游供货商,底气十足的国美也是丝毫“不客气”。
2004年2月21日,为了在空调销售旺季到来之前抢先赢得消费者关注,成都国美电器在没有取得格力电器同意的情况下,私自把格力的一款售价为1680元的挂机降到1000元,3650元的柜机降到2650元。
当时的格力电器总裁董明珠怒不可遏,自此两家企业关系决裂。格力电器掌舵人董明珠后来回忆道,“黄光裕用一招打低价冲击市场,要把我们渠道的小经销商全消灭。我们的人很紧张,不能得罪他,大连锁、好厉害!”
超低价清除对手、倒逼供货商降价、延长供货商付款周期,“野蛮人”黄光裕和他旗下的国美在这一模式的运作下宛如“战神”,不仅2004年在香港联交所成功上市,并在获得资本市场助力后,持续快速扩张。
2006年,国美收购陈晓创立的永乐电器;2007年,国美并购大中电器;同年,国美通过第三方收购三联商社。而国美快速发展的背后,是大股东黄光裕三次登顶胡润百富榜首富的巨大财力。
此时的国美电器,如日中天;此时的黄光裕,风光无限。
意欲三箭齐发,奈何“年老体弱”
命运的转折有时候来的就是如此突然。
在第三次问鼎胡润百富榜首富的2008年,黄光裕被北京市公安局带走调查。
自此,国美先后经历了内部控股权争斗的“黄陈之战”、老对手苏宁大规模的蚕食、京东等电商企业的猛烈攻击。
如果说创办国美时黄光裕占尽天时地利人和,那他回归之后“天地人”都无情地弃他而去。
财务数据显示,上市的头13年,国美零售只在2012年有过一次亏损,第二年迅速扭亏为盈。到了2017年国美零售第二次出现亏损,并且从此之后业绩开始持续下滑,2017-2020年净利润分别亏损4.5亿元、48.87亿元、25.9亿元、69.94亿元。
更糟糕的是,连年的亏损持续叠高了国美的债务,2020年,国美对银行、供应商、战略合作伙伴等的累计流动负债达529亿元,年末应付账款及票据超204亿元,公司总资产去除负债后的净资产不超13亿元。
2021年2月18日,发布获释公告第二天,面对新冠疫情对经济的全面冲击以及高负债高亏损的国美,黄光裕仍在集团高管会上放出豪言——“争取18个月恢复国美原有的市场地位”。
曾经辉煌的创业历史让市场对这位“老兵”寄予了的相当大的期待,国美零售股价一度飙涨至2.55港元,是10年间从未有过的高点。
真快乐APP、打扮家、折上折APP是当时国美推出的“三大”改革举措,但面对以京东为代表的综合电商、以抖音为代表的直播电商的冲击,投入十几亿的新业务没有激起任何水花,而是默默无闻中逐渐“停摆”。
有接触过国美多次品牌宣传活动的业内人士表示:“最直观的感受就是黄光裕太急于追赶,乱枪打鸟,什么业务都上了,但诸多业务在国美内部是较混乱的,甚至有些国美的高管自己也说不清业务如何协同合作。”
多线路的盲目扩张、投入却没有盈利的新业务甚至像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让已经34岁的国美从“年老体弱”走向“奄奄一息”。
2022年中期财报显示,上半年其实现营收121.09亿元,同比下滑53.46%;亏损29.66亿元,相比去年同期亏损19.74亿扩大了50.3%。
同时,十余位核心高管离职、员工“占领”国美总部讨薪、拖欠供应商数百万货款、被申请破产清算等各种负面消息频上热搜。
持续不断的亏损、没有进展的新业务,资本也纷纷选择撤离。
2022年12月12日,国美股价收盘停留在0.154港元,相较于2.55港元的最高点,下跌93.96%,市值也从最高峰的860多亿港元,跌近800亿元。
不进则退,家电零售的“马拉松”
转型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不转型时代终究会淘汰自己,已经错过一个时代的国美陷入了两难的困境。
其实不仅仅是国美,目前家电零售市场也站在了转型升级的路口之上。
自2020年天猫双11购物节升级为“天猫双11全球狂欢季”,网络上就不断传出双十一式微的观点。
有分析称,原本集中在一天的网购爆发期被拆分成11月1日至3日和11月11日两个爆发期,其目的是为了通过拉长促销周期,让消费者拥有充分的时间进行“大扫购”,也让商家实现错峰促销。但最终的结果是,消费者并不买账。
而这两年,对于大家特别关注的GMV成交额,各大电商平台都选择不予披露。天猫委婉表示今年天猫双11稳中向好,交易规模与去年持平,也侧面印证曾经的火爆已不复存在。
业内人士认为,渠道结构在变,从“交易场”到“内容场”,线上渠道走向细分化。直播平台快速崛起,进一步加速线上渠道分化,下沉市场份额扩大,成为了家电企业重要的增长引擎。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家电零售渠道先后经历了专卖萌芽期(1981-1998年)、连锁扩张期(1999-2008年)、电商变革期(2009-2015年)几个阶段。如今,电商红利逐渐消退,各家企业对家电零售的走向开始了新的探索。
国美全门店转型直播,打造“全员推手”;苏宁推出了零售云模型试水下沉市场;京东实体店布局已经拓展到多个渠道和多个场景,逐步向所谓的新型实体经济企业过渡。面对已转化为存量市场的家电零售行业,各大企业走在走出去,以博得更大的市场份额。
只是在这一场新的战役中,曾经“止步不前”的国美在时代的“消耗”中慢慢丧失了曾经的优势。
就像苏宁易购原董事长的张近东卸任之时,在给全体员工的公开信中写道,零售是一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
当所有人都在奔跑时,停留就是后退,曾经的“革命者”就有可能成为被“革命”的对象。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