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评论丨评海飞长篇小说《向延安》:无声的信仰

2023-08-11 18:23:59

来源:河北日报


【资料图】

读海飞的长篇小说《向延安》(花城出版社2022年10月修订版),笔者不禁想起杨沫的《青春之歌》。书中的主人公向金喜正如《青春之歌》中执着革命的林道静一样,走在不断与“旧我”决裂的路上。不同的是,向金喜的革命信仰自始至终是无声的,他最用力的表白,不过是一句不被听见的喃喃自语——“总有一天我是要去延安的!”

《向延安》是一部红色题材革命史,以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旧上海为背景,讲述了淞沪会战后,出生于钟鸣鼎食之家的向家三少爷金喜逐渐实现思想觉醒与转变,成长为一名革命者的故事。小说以向金喜为中心,分别铺开向氏家族谍战单元与华光无线电学校学生的革命单元这两条叙事路径。家族单元中,向家四姐弟与姐夫国良、表亲武三春和袁春梅覆盖无产阶级革命者、军统、汪伪特工等多种身份,演绎了有关家国信仰与情感纠葛的抉择;学生单元中,罗家英、程浩男、邬小漫、李大胆等华光无线电学校的学生,在战争劫难下走出截然不同的个体生命轨迹。作者海飞将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织成一张牵绊住亲情、友情、爱情、同志情、战友情等不同类型情感的细密之网,既勾连了人物间千丝万缕的关系,也网住了历史洪流与时代变幻下的个人命运。

位于中心的向金喜,在外人眼中是流连厨房烟火气、临阵退却的逃兵。事实上,他在党组织安排下以厨师身份潜入敌人内部,成功摧毁特务机关秋田公司,后又前往国民党淞沪警备司令部送出大量情报,悄无声息做了一系列有意义的事。当然,向金喜的成长并非一日之功,作者对他的书写立体饱满。随着父亲向伯贤被流弹击中意外身亡,向金喜从一位不谙政事的“痞少”,转变为在教堂熬粥救助难民的有志青年;随着亲眼见证同学们奋起抗争,他从为追随心上人想去延安的懵懂阶段,过渡到为革命事业忍耐寂寞、孤独奋战的革命阶段。小说最后,向金喜仍未能去往延安,于是改名“向延安”聊以慰藉。在某种程度上,改名不仅是符号的变化,更象征一种永不褪色的信念和向往。作者让他用无法见光的身份行走在历史幽暗地带,用行动坚定地诉说“向延安”的深刻内涵。

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对主人公向金喜的刻画展现出超凡的叙事耐心与精准的叙事能力。向金喜的孤独、隐忍与坚毅,无不隐匿于淡漠忧郁的人格气质之下,经小说俏皮、谐谑的笔触略加渲染,呈现出波澜不惊却撼动人心的力量。

《向延安》也是一部记录战争年代日常的生活史,小说中宏大的历史叙事由平凡琐碎的世俗细节建构而成。革命者们化身厨师和裁缝,穿梭在街头巷尾。长筒望远镜、《良友》杂志、徕卡照相机等物件与苏州河、福开森路等掺杂着浓郁旧上海气息的地名贯穿小说始末。立志投身革命的同学们,上演着纯粹美好的恋情——邬小漫喜欢向金喜,李大胆深恋邬小漫……在日常经验的摹写中,富有生活气息的物件与人物情感被反复提及,浓墨重彩地张扬了那个年代爱国青年朴素明亮的心志与情愫。

此外,作者海飞还善于用精妙的比喻与通感手法,让文字活泛而具有画面感。例如他将往日繁华的上海比作“一件千疮百孔的绸衫”,将站在屋顶的向伯贤比作“一页纸、一只风筝”,将屋顶上镀着的一道夕阳形容为“湿答答”的……凡此种种,恰切而动人,使小说语言呈现出细腻而富有光泽的金属质感。

对《向延安》这部作品,海飞称:“她是一种肝肠寸断,是一种悲秋苦冬,更重要的她还是一缕光。”其实,小说中向金喜无声的革命信仰何尝不是如此?它与作品本身一道,将在读者眼中走过很长的路,“长到天际里,长到云层里”。

陈羽茜

关注河北日报,了解更多权威资讯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