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天等县小山村的蜕变“丝路”

2024-10-15 13:54:26

来源:光明网

桂西南的初秋,桑树依然枝繁叶茂,正是蚕茧丰收好时节。

国庆前夕,广西崇左市天等县福新镇松山村的村口人潮涌动,一袋袋白花花的蚕茧经过检测、定价、过磅、结算后装车,小卡车被装得满满当当。

距离上一批的蚕茧丰收仅仅过去了22天,蚕茧再次变现,蚕农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村民赵叔勤告诉记者,自家这批蚕茧收入1.2万元,过去他曾在广州当公交司机,在驻村第一书记的动员下,选择返乡养殖桑蚕,既能赚钱又能照顾小孩,让他感到非常满意。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振兴。年来,天等县紧盯大力发展蚕桑特色产业目标,牢牢把握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定点帮扶契机,做大做强“土特产”产业文章,通过采取“党支部+驻村干部+示范户+农户”发展模式,大力发展庭院经济,让古老的蚕桑文化焕发新生机,助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松山村作为天等县打造蚕桑产业庭院经济示范片区之一,两年来通过不断完善配套设施、提升效率效益,推动松山村种桑养蚕农户从13户增加到了65户,全村养蚕农户每年依靠售茧收入超280万元,蹚出一条壮乡小山村的蜕变“丝路”。

人才和项目下沉,保障到位基础牢

“我跟蚕桑打了十多年交道,来到村里的目标就是想用蚕桑帮助更多人摆脱‘看天吃饭’,依托专业技术帮助群众走上产业规模化、市场化的路子”。天等县松山村第一书记汤庆坤说。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也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天等县坚持以调研开路、用调研破题,摸清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对人才支持的需求情况,提高专业技术人员驻村帮扶匹配度,积极同自治区、市级有关后盾单位沟通联系,选派60余名具有农业生产实践管理经验的干部到村任职。

摸清村情民情,精准查找短板是驻村干部带领群众理清发展思路的关键。松山村驻村干部经过广泛调查研究,针对全村蚕桑产业基础设施薄弱、新技术应用不足等问题,制定完善全村产业发展规划,组织开展“干部结农、项目联农、技术助农、收益惠农”行动,推动驻村干部结对全村养蚕农户,动态跟踪农户种桑养蚕实际,及时分析研判蚕桑受病、销路等信息,收集资金、技术等需求清单,申请实施蚕业配套建设项目3项,2024年获项目资金支持100万元。

如何推动蚕桑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松山村在利用项目资金调动群众积极这一关键点上用实激励机制。按照先建后补、因地制宜、使用精准的项目资金使用原则,农户根据自身养蚕发展需求提出申请新建设施或升级设备,由驻村干部负责指导、审核,对验收通过的给予每方米150元的建设补助,今年来全村共改扩建、提升标准小蚕共育室、专用大蚕房等生产基础设施6000方米,进一步夯实蚕桑产业生产基础。

“我家原来的蚕房隔热条件差,容易发生蚕病,在项目扶持下改造升级了蚕房,肯定能把蚕养得越来越好。”看着从几处小瓦房到有120方米的一体化隔热、机械化操作的新蚕房,农户赵忠林喜笑颜开,发展蚕业信心十足。

指导和培养同步,产业兴起劲头足

“前、中、后期都要进行环境消毒”“发现病死蚕和弱小蚕要及时捡出进行无害化处理”。9月25日,在松山村党群服务中心,驻村第一书记正在为72名农户开展生产实用技术培训。“大家靠养蚕致富了,很有发展前景。”特地从邻村来听课的农户赵立金告诉记者。

推动传统的“输血”帮扶向“造血”帮扶转变,有利于改变农民传统种养观念。天等县充分发挥驻村干部专业技术优势,大力实施“薪火相传”技术帮扶行动和“一屯一能人”培育计划,以培育带不走的乡村能人、带不走的致富项目为目标,定期组织群众开展蚕桑生产实用技术培训,切实帮助群众解决蚕桑产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提高自主“造血”能力。

“以前通宵达旦采茧的工作,现在只需几个小时就能完成,这个自动上簇采茧技术太方便了。”农户赵天民对使用的新技术赞不绝口。

松山村锚定领头人才培养,优先选育致富带头人,将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培育为小蚕共育能人,就就地为蚕农提供优质蚕苗供应,推动形成“专业合作社+适度规模种养大户”为主的生产经营管理模式。引进实用蚕桑生产新机具,推广方格蔟自动上蔟采茧技术,为群众安装电动上蔟架19套、手摇式上蔟架46套,推广木质方格簇1.1万个、全粘连纸板方格蔟3000个、摘茧机42台,大大提高蚕桑生产效率。

同时,加大蚕桑新品种示范推广,引进“桂蚕8号”桑蚕新品种,满足群众轻简、高效、优质的生产需求。推广“桂桑6号”桑树新品种30万株,帮助群众改良桑园排水条件,优化施肥方案,推广蚕沙发酵还田技术和“大量元素水溶肥+植物调节剂”追肥技术,开展桑园病虫统防统治和冬季桑园束草诱虫绿色防治技术,推动桑叶产量、质量更优更好,以桑叶高产保障蚕桑生产效益。

资源和力量互补,共富“丝路”续新篇

今年51岁的脱贫群众吕爱莲常年在外务工,2023年开始回家养蚕,今年已出售蚕茧6批,每批收入5000元左右,家庭收入可比过去提高了不少。

“多亏有了汤书记的帮助,不仅指导我养蚕,还免费送给我新桑苗种,有了好桑叶,就能养越来越多的蚕。”提起在家就能增收,吕爱莲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天等县坚决守住耕地保护红线和粮食安全底线,通过推广田间套种、盘活荒地等形式,确保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协调可持续发展。松山村采取“桑+粮”套种模式,推动全村养蚕农户依靠自家地块套种桑叶,不仅降低养蚕用叶成本,更让群众通过种植的玉米、蔬菜等作物获得收入,助推种桑养蚕的综合经济效益不断提升。

稳定的务工收入是农村脱贫群众主要经济来源,松山村突出抓好重点群体就业工作,锚定脱贫群众、留守老人等重点群体,通过用身边成功例子“以案说蚕”形式,广泛宣传蚕桑产业发展前景和奖补政策,有效提高农户蚕桑种养积极,将全村160余名50-70岁的中老年人发展为蚕桑生产的“主力军”,有效解决脱贫户、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

“不仅有村里的干部帮助我们,经验丰富的养殖大户还经常到蚕房指导交流,我们家养的蚕一批比一批好”。刚从收购商手里接过3000元账款的黄小艳感慨道。

坚持“以大带小、以老带新”辐射带动,松山村将基础最为突出的巴敏屯作为产业推广的中心,选取该屯规模大、经验足的种养大户作为示范户,引导示范户帮带培养种养规模小、经验少的农户,带动周边的古就、百江等村屯的养蚕农户抱团发展,全村种桑养蚕农户形成同期投产、检验、收获、出售的产业互补发展结合体。

“全县种桑养蚕人数已超过5000人,以后我们还会因地制宜、精准选派更多懂产业、懂蚕业的干部到村帮扶,带领更多的群众增收致富。”天等县委常委、副县长、广西驻天等工作队队长黄树丛表示。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