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击丨洪水过境第六埠村24小时,村子和村民怎么样了?

2023-08-08 13:56:45

来源:津云

8月6日晚10点,大清河洪水进入西青区第六埠。


(资料图)

第六埠村位于西青区西南部,紧挨着独流镇,子牙河、大清河、独流减河在这里交汇。多年来,丰饶的水源滋养着村子,而现在,洪水已将大部分耕地浸泡。

三河当中,子牙河将村子分为东西两部分,西侧处于东淀蓄滞洪区范围,东侧是居民居住区。

洪水来临,村里情况如何?记者8月7日下午来到第六埠村实地探访。

村里75%耕地被淹

沿着静霸线右拐津静线,开车不到10分钟,就来到第六埠村。下午1点多,路上的人和车辆并不多。

刚进村里,记者的第一感觉,就是这里和平常没有什么差别,马路边上的水果摊、店面都在正常营业,洪水过境好像并没有给大家的生活带来什么影响。

随后,记者来到六埠新桥,情景完全不一样了。

六埠新桥横跨子牙河,长度在60米左右。桥东侧已经拉起了警戒线,垒起了近1.5米高的沙袋,几位村干部在这里站岗巡逻。

▲六埠新桥所在位置示意图

▲六埠新桥东侧垒起的沙袋

村干部告诉记者,桥东侧的堤叫做城市防洪堤,用来保护村民居住区安全。过了桥,西岸的堤是防洪堤。记者观察发现,城防堤的高度明显高于防洪堤,呈现出东高西低的态势。

站在城防堤上,可以清晰看到子牙河水从北向南流,流速较为平缓,南部正是独流减河的起点。

▲从六埠新桥东看子牙河

在六埠新桥东侧桥头,记者见到了第六埠村党委书记郝庆水。

他告诉记者,子牙河以西就是蓄滞洪区的范围。在这片区域里,全都是农田。

“全村土地面积是1.6万多亩,耕地占到1.2万亩,东淀蓄滞洪区这里头差不多是9000亩,占比四分之三,还有3000多个大棚。”郝庆水说,“全村有4878口人,蓄滞洪区范围内没有常住人口,有176位种植户,种地看菜的时候临时住在这儿,前几天转移安置,基本都回到东边的居住区了,只有2户5个人安排到了安置点。”

▲第六埠村党委书记郝庆水

半天时间水涨得很快

下午3点多,市测绘院4位工作人员来到六埠新桥勘查水位情况。记者跟随他们前往桥西侧。

刚下桥右手边,记者看到一家名叫田园餐厅的饭馆。8月2日,在辛口镇转移安置群众时,记者就来到这里,采访了饭馆老板张义民。现在,这里已经积了10公分左右的洪水,能看到水已经过了饭馆的门槛了。

▲田园餐厅

再往前走不到20米,就来到了大清河洪水流经第六埠村的边缘位置。市测绘院工作人手握测量设备,将探针放在水面上,仪器就开始工作。

在这里,就能对洪水的影响形成更加近距离、更加直观的了解。洪水已经淹过了主干道,记者跟前的水面也已没过脚面。

主干道两侧是大棚和砖房,由于地势较低,洪水已经淹没砖房一半的高度,大棚则已经快淹到顶棚了。

出于安全考虑,村党委书记郝庆水没有让记者涉水再前往更远的地方。

站在洪水边缘,市测绘院工作人员告诉记者,8月6日,他们就来到第六埠村,主要任务是实时监测这里的水位。

“上午这条路还没有多少水呢,这才几个小时,就已经被水淹了。”

这位工作人员说,他又掏出手机,给记者看上午拍的照片。看着照片里的道路和眼前的道路,对洪水涨势有了更清晰的感受。

上午和下午路面水势对比

上午和下午路面水势对比

在离记者最近的一棵树上,能看到市测绘院工作人员上午在树干上用红漆画出的高度标记,目前水位差不多在20到25公分。

这只是洪水边缘最浅的地方。

“看似只有25公分,但其实水面涨得已经很快了。”

在询问中记者了解到,这几位工作人员将驻扎在第六埠村,每2小时测量一次水位高度,通过每次的高度差来计算水面长势,从而及时掌握大清河洪水的最新动态。

被洪水打乱的日子

六埠新桥西侧,一片安静;而东侧的居民区,看似也很平静。

在离桥不到100米的地方,一家经营独流老醋和酒的小店敞着门,60岁的老板张凤苓站在门口,眼睛盯着子牙河的方向。

张凤苓家里有9亩地,从小店骑电动车到地里,只要十几分钟路程,地里种的主要是玉米。

“眼瞅着棒子就快成熟了,没想到还闹了洪水。”她比划着玉米的个头儿,“玉米一年就收一次,行情好的时候,能卖将近2万块钱,不好的时候也有好几千块钱。”

▲张凤苓站在自家小店门前

张凤苓的语气中透着无奈,以往这个时候,收完玉米,她和老伴儿要马上整理土地,紧接着就是种芹菜、水萝卜、旱萝卜、大白菜等冬季菜了。等到春节前后收完,就可以卖了。

而现在,这些原本按部就班的计划,全都被打乱了。

“首先不知道洪水啥时能退,就算退了,还要很长时间清理土地,基本上啥也干不了了,一年就白忙活了。”张凤苓说。

据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员会此前预测,大清河东淀洪水需要2个月以上才能消退。

而对于这对60岁的夫妻俩来说,种菜和做买卖,是他俩唯二的收入来源。虽然小店还开着,但由于洪水导致很多村民没有收成,小店的经营也受到影响。

好在,张凤苓倒也比较乐观,虽然今年收入少了,但是家里毕竟还有积蓄,并没有到捉襟见肘的地步。

“我们有俩孩子,大闺女已经结婚了,住在市里,小儿子今年刚大学毕业上班了,能挣钱了。这两天闺女总给打电话,问我们这边的情况,还说给我们寄点钱来。”张凤苓摆摆手,“我一下拒绝了,直跟孩子说用不着、用不着……我们自己没问题!”

在第六埠村,有一个大牌坊,上面写着四个大字“民富庄兴”。

对过的马路边上,41岁的王凯摆了摊位卖水果。

他家住在子牙河东岸,在对岸有5亩地、1座大棚,都处于东淀蓄滞洪区内,其中4亩种玉米,1亩大葱,大棚种菜瓜,主要是家里老人打理。

8月2日,村里通知从蓄滞洪区转移,王凯一家人从那时起就没再见过田里、棚里的作物。说起这些,王凯禁不住地心疼:

“玉米和大葱都收了的话,怎么得卖个七八千,大棚的瓜也能收几千斤,价钱没法算,随行就市。说实话,这几天总跑到桥头往河对面看,想回去收,但已经淹了,水都老高了。”

其实,受洪水影响的,还有整个第六埠村。

2018年,第六埠村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结合大清河、子牙河与独流减河三河交汇的特点,村里这些年一步一个脚印,打造了红色教育、廉政教育、农业研学、生态旅游等多个产业板块,五年间村集体总收入增长了1000多万元。

今年,村里又在荷花塘里设置了几艘民俗游船。7月份正值暑假,一个月里就累计接待旅游团2000多人,农业研学5000多人。

“原本觉得今年还能更上一层台阶,但是这场洪水真是让全村人措手不及。”村党委书记郝庆水说,“但是实话实说,这些年我们也得益于周边这三条河带来的资源,现在蓄滞洪区启用,这也是我们的责任。我们也在考虑,等洪水退去后,怎么重建家园,调整好产业结构,尽快帮助村民们恢复生产,这方面的工作还会更多。”

守好这条城市防洪堤

下午采访中,记者拿到了一个数据,中午12点,子牙河水位达到4.31米。这是什么概念?

“子牙河的警戒水位3米13,现在已经超过警戒水位将近1米2了。”说话的人叫张盟,是西青区水务局河长制事务中心主任,在巡堤过程中,记者遇到了他。

▲张盟(右)与同事在巡堤

自从本市启动一级防洪应急响应,区水务局成立了8支巡堤队伍,对辛口镇和杨柳青镇的子牙河东侧城市防洪堤进行巡查。

“子牙河西青段全长11.5公里,杨柳青段是4.5公里,辛口镇段是7公里,我们分两组,24小时轮流巡查。”张盟说。这两天,区委组织部又增派了16名干部,充实到巡逻队伍中。

巡堤的时候,遇到闸涵、泵站点位,张盟会站在堤坝上,仔细查看水闸的状态,观察是否有裂缝、变形、渗水等情况。

在堤坝外侧的背水坡和迎水坡,原本茂密的杂草已经被清理干净,露出大片土地。张盟还要边走边看土地是否潮湿,有时还要弯下腰仔细检查。

“如果城防堤出现裂缝,河水会渗透到这里,慢慢土地就会潮湿形成积水。一旦发现这种情况,就要及时找到渗漏点,否则就容易溃堤。”张盟解释说。

这条总长11.5公里的城市防洪堤,张盟和其他人采取开车+步行的方式,虽然部分堤段有汽车代步,但巡查一趟下来,也要2个多小时。

记者目测,城市防护堤与河对岸的防洪堤,高度差大约在4-5米。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张盟说,这是城市防洪堤的功能决定的。

“子牙河西侧是东淀蓄滞洪区,防洪堤本身就是为了行洪的需要,说白了,上游洪水来了,就是淹东淀。但最重要的,是不能让洪水来到东侧。”他解释说。

在子牙河东侧辛口段,是第六埠村、当城村还有水高庄村,从地图上看,如果将视角再放大的话,其实离天津城区已经很近了。

“这就是为什么要将城市防护堤修得这么高,首当其冲,是为了确保距离最近的村民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与此同时,也要保护中心城区。”张盟说。

自8月1日起,按照市、区防指的指令,第六埠村开始对阻水堤埝做扒口。这是一条田间小路,为了行洪,从路中间作为地面的中心点,往两侧各挖100米,作为扒口的宽度,2日下午5点挖掘完毕。8月7日,东淀清北退水口门作业点也在加紧作业。

这些工作都将进一步加快东淀蓄滞洪区内洪水水势的增长速度。

“作为我们水务部门,会继续守在子牙河堤坝边,做好城市防护堤的巡查检查工作,确保城防堤发挥作用,保护好每个人的安全。”张盟说。

(部分来源:天津广播微信公众号)

关键词: